今天零时起,中国对沙特、阿曼、科威特、巴林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。上述四国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、旅游、观光、探亲访友、交流访问、过境不超过30天可以免办签证入境。加上2018年全面互免签证的海合会成员国阿联酋和卡塔尔,中方已经实现对海合会国家免签全覆盖。
这项重大便利政策诞生于2025年5月27日马来西亚吉隆坡首届东盟—中国—海合会峰会成果。来自17个国家的领导人共同签署联合声明,首次将原本分散的三对双边关系整合为统一的多边框架。
在核能领域,联合声明特别强调“加强在核安全、核安保与核保障、反应堆技术、核和放射性废物管理、监管基础设施以及民用核能发展等领域的培训和能力建设”。
明确要求“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标准、指导方针和国际最佳实践以及能源储存技术的进步为指导,支持民用核能的决策和政策制定”。
海合会国家公民来华开启“说走就走”模式,核安全技术合作迎来新时速。跨越东南亚、东亚和中东的三方峰会开启区域核能合作新篇章,核安全保障成为多国共同关切。
上海仁机专利创新赋能核安全监管
作为中国核学会核电运行及应用技术分会理事单位,上海仁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近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——“一种模拟放射源核信号的质检仪” 获得国家专利授权(CN117607943B)。
这项创新设备能精准模拟放射性物质发出的核信号,其核心技术融合了多模态信号处理与深度学习算法,可同时分析多种信号类型,并通过自主学习持续提升检测精度,为核电站、放射性物质储存库等场景提供实时监测与精准分析能力。
技术交流开启“零时差”模式
上海仁机技术流加速赋能核安全能力建设
峰会联合声明聚焦的核安全合作领域,正是上海仁机长期致力的专业方向。声明要求各国遵循国际原子能机构标准,这与公司产品研发理念高度契合。随着今日起海合会国家免签政策全面实施,技术专家往来更加便利,三方核安全能力建设将迈入快车道。
在核能领域,这种合作模式将促进技术共享与能力建设。上海仁机已与清华大学、南华大学、苏州大学、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基地,未来可依托峰会框架,将合作网络扩展至东盟与海合会国家科研机构。
上海仁机深耕核辐射监测领域十八载,连续多年保持5%以上的研发投入率,聚焦尖端技术预研。目前已形成12大类、70多种规格的核辐射监测设备产品线,覆盖辐射防护、环境检测、放射源监管系统等全领域。
“免签政策打通了技术交流的‘最后一公里’,”上海仁机总经理张志勇先生表示,“我们将依托三方峰会建立的合作框架,为区域核安全能力建设提供中国技术定制化解决方案!”